在金庸的小说世界里,有一位声名赫赫的绝世高手,尽管他的名字传遍四方,却从未亲自露面。他的武功高强、令人恐惧,却又与传统的武林正道格格不入。这个人物便是逍遥派的创始人——逍遥子。与此同时,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位拥有类似传奇色彩的人物,他就是作家阿城。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才华和深邃的智慧,阿城通过文字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江湖。然而,这位天赋异禀的作家却在事业的巅峰时刻悄然隐退,选择了另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。阿城的“逍遥”之路,是如何开启的呢?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非凡的旅程。
阿城出生于1949年,当时他的父母随解放军进驻北平,给他取名“钟阿城”。八岁那年,阿城的父亲因言论问题被定为右派,随即失去了工作。作为“黑五类”的子女,阿城自幼便感受到社会的冷眼与排斥。那时,外国领导人时常来访,学校会选一些学生前去迎接,每次选拔,老师都会读出一个名单,接着冷冷地宣布:“没有念到名字的,回家去吧。”有一次,阿城忍不住问道:“为何要念那么多名字?只选几个人去不就好了?”老师冷淡地回答:“只有被选中的,才有尊严。”那时,阿城才明白,尊严对一些人而言,似乎是触不可及的东西。
展开剩余86%尽管身处这样的边缘化境遇,阿城并没有因此陷入压抑,反而在那些没有特权的日子里,寻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并潜心修炼。在课堂上、生活中,他的知识面逐渐扩大,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,使得他与同龄人产生了明显的差距。小时候,阿城常常独自一人前往北京的琉璃厂,流连于那些旧书摊之间。每次一待就是大半天,那里的明清小说和各种笔记成了他最爱阅读的素材。对于阿城来说,琉璃厂不仅仅是一个书摊,更是一个通向思想和历史的窗口。
岁月流转,直到多年后,阿城才意识到,自己在知识积累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。他的作品风格也逐渐显现出来,深受明清小说简洁、朴素风格的影响。阿城的写作,极少使用华丽的修辞,而是注重文字本身的力量和内涵。正如梁文道所言,阿城的文字正是“中州正韵”,那种深沉且纯净的白话语言,仿佛回到了古人直率、自然的表达方式。
17岁那年,阿城响应号召,成为“知识青年”中的一员,来到云南接受再教育,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乡村生活。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样,他怀着理想与热血投身广袤的田野,锤炼着自己的赤诚之心。由于健康问题,阿城并未被安排从事体力活,而是被赋予了“孩子王”的角色,负责照看村里的孩子们,教他们知识。每当讲到精彩的部分时,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烟、倒水,恳求他继续讲下去。阿城的故事成了大家晚间生活的一部分,仿佛他讲的,不仅是故事本身,更是生活的延续。
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,阿城不仅遇见了同为北京知青的女教师罗丹,还在她的陪伴下经历了成长与蜕变。罗丹因被阿城博学多才的气质所吸引,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,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。1973年,罗丹回到了北京,并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,成为了一名教师。相比之下,阿城的前途却显得渺茫且无望。尽管如此,罗丹从未放弃他,六年间,她始终默默守候,不仅照顾阿城的父母,还常常往返于北京和云南之间。
在迷茫与焦虑中,阿城逐渐领悟到,生活的乐趣并不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,而是内心的转变。就像苏东坡在海南岛虽处贫困、语言不通、书无纸无食的困境中,依然能活得自在,而阿城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境遇,发现自己其实比苏东坡要幸运许多。他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、去体验生活,开始向村里的老乡请教手艺,观察周围的一切。两个人如何争吵,农民如何耕作,小贩如何讨价还价,甚至狗与狗之间的争斗,都成为了他日后作品的素材。
1979年,阿城终于回到了北京。此时,他对自己乡村十年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:“在乡下的十年过得像压缩饼干一样快,但站在北京,看到那些自行车呼啸而过的街道,我竟然一时不敢过马路,甚至觉得警察是那么新鲜,十年没见过他们了。”这份来自乡村的独特回忆,成为了他对都市快节奏生活的深刻对比。
阿城与罗丹迅速结婚,尽管婚房只有12平方米、设施简陋,但他们依旧过得简单且充实。阿城曾说:“生活就像在前院弹古琴,后院的炉子却熄火了,你得立马解决炉子的问题,不能一筹莫展。”他认为,生活中既要有优雅文艺的一面,也要应对琐碎的困境,保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婚后的生活虽然朴素,但却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,正如他所言,“古琴的旋律可以优雅,但炉子的火也得随时烧得旺盛。”
阿城的写作生涯在这段时光中悄然展开。最初,他的作品多集中在自己在云南插队的经历上,这与王小波的创作经历有着相似之处。阿城的写作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源于长时间的沉淀与思考。每天花时间写作,无论是一个小时还是七八个小时,渐渐地,写作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。阿城曾说:“写作是一门手艺,熟能生巧。三天不练,手就生了。”正是在这些日常琐事与不断实践中,阿城的写作才得以成型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中国社会的文化景观一片空白,精神世界的荒芜愈发显现。在这样的文化缺失之中,青年作家阿城凭借1984年发表的小说《棋王》,一举崭露头角,成为新一代作家中的重要人物。此时,《棋王》一经问世便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,不仅获得多个文学奖项,销量也火爆异常。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极为迅速,阿城仅用了四天时间便完成了创作,且最终发表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修改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声誉与荣誉,阿城始终保持着谦逊与自省,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位普通的作家。他的语言简洁而洗练,既不浮夸也不做作,恰到好处地传递了人性的深度与美感。正因如此,阿城的作品在文学界独树一帜,也在读者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。
阿城并未将自己视为“大文豪”,他对写作的态度始终保持平实。他关心的是生活的实用性,而非文艺理想。九十年代,尽管国内声势浩大,他却选择移居美国,认为在那里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。阿城在美国的生活多姿多彩,他不仅画画、摄影、织布、做木匠,还将每一项活动做到了极致,完全能够养活自己。
阿城的生活哲学,是一种超脱与真实。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生活态度,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,不为过去的荣辱或未来的得失所困扰。正是这种豁达与从容,让他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文化偶像。
对于阿城的作品,有人认为他书写的是伤痕文学,但实际上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