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陆弃
当德国大众和保时捷两大汽车巨头高调宣布进军国防工业时,欧洲舆论哗然,全球资本市场也短暂震荡。在人们还沉浸在“绿色出行”“智能驾驶”的幻梦中时,这些昔日象征工业文明与消费文化的品牌,却正悄然将产线导向军火制造的方向。这不是突发奇想,而是冷静精算下的战略大转弯。大众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,在一个战火逼近、盟友分裂、能源焦虑重塑全球格局的时代,“造车”已不再是最安全的生意,“造武器”才是真正的通行证。
这一轮“民转军”,不是企业逐利行为那么简单,而是整个欧洲体系性的战略转型缩影。从欧洲理事会批准冯德莱恩提出的“重新武装欧洲”8000亿欧元计划开始,传统秩序的界限已悄然被打破。特朗普在今年重返白宫的强硬政策,更像是击碎幻想的重锤,令欧洲各国在安保领域猛然惊醒:北约不再是“保命保险”,美国承诺随时可能变卦。面对现实,欧盟开始系统性投入构建“自主安全”的机制,而车企进入军工,恰恰是这一机制最前线的体现。
展开剩余74%大众的表态堪称划时代。将民用工厂转为军工用途,不仅是对产能闲置的再利用,更是对国家防务的一种政治性响应。作为德国制造的门面,大众此举无疑打破了产业的传统边界。保时捷的200亿欧元投资计划也非心血来潮,而是早有准备的“硬转向”。特别值得警惕的是,这些民用品牌本就有深厚的军工基因:大众在二战中为纳粹生产军车,保时捷设计过虎式坦克,宝马起家于战斗机引擎……如今不过是“归队”。
这场转型的底层逻辑远比市场表面信号更加冷峻。一方面,欧洲传统汽车产业正陷入泥沼,电动化转型滞后,智能化方向被中美遥遥领先,尤其在电池、芯片、算法三大核心领域处于结构性劣势;另一方面,新能源革命打破了燃油车长期稳坐的成本—利润平衡,大众在欧洲的诸多工厂正面临“产能空转”与“人力冗余”双重危机。
大众的奥斯纳布吕克工厂年产能40万辆,却只运行三成。宝马、奔驰的全球市占率降至17.3%,创五年新低。这种局势下,继续在电动车战场硬拼,无异于战略自杀。而反观德国军工企业,如莱茵金属,订单爆棚、股价十倍飙升,简直成了资本眼中的“战争金矿”。与其死守夕阳,不如换道“杀入”风口。这不是投机,而是企业自救。
当然,这场转型并非没有风险。首先,欧盟政策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,南欧怕财政崩溃,东欧不满贷款机制,各国对“重新武装”计划分歧重重。一旦内部扯皮拖延,资金分配不公,传统车企的转型计划很可能陷入“半拉工程”的泥潭。其次,军工门槛远高于普通制造业:北约认证耗时长、流程复杂,订单获取周期至少两年起步,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早被老牌军工企业预先锁定,大众们只能靠边站队。更别提技术壁垒与信任体系,军方从不会轻易将订单交给“新兵蛋子”。
但即便如此,大众和保时捷仍义无反顾。为什么?因为这是整个欧洲传统产业的“生死选项”。汽车业与军工的技术关联度极高,底盘、引擎、传感器甚至自动驾驶系统都有直接移植可能。据麦肯锡测算,将现有汽车厂改为军工产线的成本仅为新建军工厂的35%。这意味着,车企有望以极小的投资撬动极高的利润率。这种“轻装上阵”能力,是它们少有的优势之一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“民转军”并非欧洲独创,美国、日本甚至俄罗斯都有相似经验。马斯克的SpaceX就是军民融合的典范,日本三菱依靠民用制造成功打造军舰与导弹系统。唯有俄罗斯Optron-Stavropol因政治制裁折戟,成为负面教材。这说明,在一个充满博弈与不确定性的世界,谁能迅速完成民军技术转换,谁就可能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占得先机。
本质上,大众与保时捷的选择,并非“偏离商业逻辑”,而是紧贴全球战略逻辑的顺势而为。当产业全球化的黄金时代落幕,欧洲发现“和平红利”正在枯竭,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。而军工,不仅是现金流稳定、利润率极高的蓝海市场,更是地缘政治护城河的一部分。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将有更多“制造业老炮儿”转向军火赛道,军民边界将日益模糊,企业不再只是市场主体,更是国家战略的行动者。
大众的军车一旦驶下生产线,意味着欧洲民用产业结构将彻底改写。这场“从车轮到炮管”的战略跃迁,不只是欧洲车企的生死实验,更是一个旧时代退场、新博弈格局登台的前奏。
发布于:江苏省翔云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