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学习群里的读书会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,就是为什么休学的孩子容易出现二次休学,甚至反反复复退回来,孩子心里特别想上学,但往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,又退回来,家长们很苦恼,也很纠结,不知道如何处理,如果急着推动孩子回去上学,往往却是反作用,不推动吧,看着孩子总趴窝,心里又有诸多的不安和焦虑。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。今天,我就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一下。
反复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接纳
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在学校待不下来?
当孩子能够重新回到学校时,这说明孩子的安全感已经有了较好的恢复,他有勇气走出家门,重返校园,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但当一个人进入集体时,他需要找寻归属感,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,当一个能够找到稳定的归属感,他才能够进入更高的需求层次,才能够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。
要建立良好的归属感,就需要孩子有较好的与人连接的能力,但休学的孩子往往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与父母关系不好。由于父母过去的高要求、高指责的教养方式,让孩子形成了自我否定的人格,孩子对自己的现状是不接受的,他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。孩子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子矛盾重重,孩子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。
当一个孩子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时候,他是很难与人建立连接的,甚至他们会认为身边的同学不好,认为他们都很幼稚,不值得自己信任。这其实是孩子为了让自己感受好一些,选择对外攻击的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。
我们需解放孩子的内在小孩
孩子的内在之所以矛盾重重,是因为与重要客体的关系不好,这个重要客体往往就是自己的父母,孩子在6岁之前如果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,如果父母一直是一种有条件的爱,总是以孩子的成绩或表现来评判孩子,孩子慢慢就会形成以外界的评价为定位自身,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时,孩子就会否定自己,反抗父母,与父母的关系形成对抗,这种关系就决定了孩子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。
当孩子出现成绩下降后,价值感就会受到很大的创伤,在集体中就会产生深深地自卑感,这时如果得不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理解、支持和鼓励,很容易退回家里,这时孩子就会出现各种状况,身体出现各种疼痛,以这样的理由不去上学,其实这样的疼痛在孩子那里是真实存在的,但往往到医院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,这就是情绪导致的肢体反应,家长此时不要过分纠结这些病痛,但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,让孩子觉得即使自己不像以前优秀,仍然被父母爱着。

父母要用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形成新的内在关系
孩子没有良好的内在关系是退回家中的重要原因,如何调整孩子的内在关系是一个大课题,孩子对自身的不接纳,是来自于过去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,但孩子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关系越来越恶化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父母必须调整自身的认知和养育方式,面对青春期自我价值感丧失的孩子,我们要用全新的方式去温暖和滋养孩子的内在小孩,要放下对孩子的高要求,真切去关心孩子这个人,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,允许孩子有退缩,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恢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,让孩子感受到即使自己很糟糕,父母仍然爱着自己。
成为最好的自己,不与别人对比
这是一个重新养育的过程,由于过去的高要求,孩子的内在小孩很虚弱,需要用爱和自由去滋养他,让他重新慢慢成长,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要不断修炼自身的接纳程度,面对孩子的各种折腾要能够接得住,要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,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,用成长型思维去引领孩子的成长。
家长接纳不完美的孩子,与孩子建立新的亲子关系,这种关系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关系,我们就是爱这个孩子,不外加任何条件,这样才可能让孩子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让孩子的内在不再产生巨大的冲突和内耗,一个人没有内耗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困难,才可能有力气去思考自己的人生。
当孩子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时,他就能够形成一个相对正确的自我认知,接纳了自己才能够接纳别人,这就是为什么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与世界关系的原因,当孩子能够接纳这个世界时,他就会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,回到集体中才能够较好地找到归属感,恢复了归属感孩子就会慢慢找到在集体中的价值感,从而向更高的需求层次攀升,去实现自我的价值,这时他就会慢慢实现真正的复学,去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。
建立新关系的过程就犹如牵着蜗牛散步,切不可心急
建立全新的内在关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,家长切不可心急
我们试想一下,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来自于自身的原生家庭的影响,是一个几十年形成的模式,孩子的内在关系也是我家长的教养方式形成的,也经历了十来年。所以要改变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,需要家长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足够的定力,这个过程一定会出现各种反复和折腾,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
孩子在这个过程的折腾其实就是在检验家长的改变程度,家长改变得越快越彻底,孩子恢复就越快,这个过程看起来可能会浪费孩子青春期学习的机会和时间,但我们要认识到学科学习不是人生中唯一的重要事情,其实在重新建立良好关系也是一种学习,学科学习固然重要,但如果一个孩子无法与这个世界建立良好关系,学习成绩再好也无法让他获得真正的幸福。
正如弟子规中所说:泛爱众,而亲仁;有余力,则学文。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,学会爱自己、爱别人,这是人生第一位的重要事情,只有在学会了这个课题的基础上,才去学习文化知识,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完整人格的人。学习是一辈子的事,当一个人内在通畅了,内心充盈了,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迟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,不要急着让孩子和别人一样,因为他有自己的时区,他永远走在正确的时间里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50609066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