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4日,国学大师、诗词研究领域的泰斗——叶嘉莹先生,在天津南开大学的南开园悄然辞世,享年100岁。她的一生虽充满坎坷与艰难,却始终以诗词为寄托,默默奉献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,成为一代学术巨擘。
叶嘉莹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命运作斗争的一生。她年少时便经历了母亲的离世,年轻时又被逼婚,婚姻中的苦难让她饱尝家暴的摧残,丈夫赵钟荪成了她一生中最“不可理喻”的人。尽管她饱受生活的重压,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和钻研,这也成为她与世隔绝、内心坚韧的精神支柱。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她的命运如此多舛,叶嘉莹一生从未经历过一次真正的恋爱。
叶嘉莹的故事开始于1924年那个温暖的夏天。她降生在北平西城的察院胡同,叶家是满族旗人,祖上显赫,爷爷光绪年间曾中进士。家庭的书香氛围造就了叶嘉莹从小对学问的热爱,她的外祖母、母亲及姨妈等家庭女眷,皆为才女,诗书礼乐皆修,给她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文化熏陶。
展开剩余80%叶嘉莹的童年可谓是天才与严师的陪伴,3岁时她便能背诵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,懂得郑板桥的《题游侠图》,展现出非凡的才智。她的父亲叶廷元是北大的英文系高材生,而母亲温柔贤淑,家庭氛围让叶嘉莹自小便领略了诗书的精髓。年仅10岁,她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市立女中,快速适应并在高年级插班,显示了她无与伦比的学术天赋。然而,命运的风云变幻让她的平静生活瞬间打破,1937年爆发的“七七事变”让她的父亲被迫赴上海,与家人失去联系。
在接下来的动荡岁月里,13岁的叶嘉莹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。尽管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家园,她的内心却始终与诗词相伴,逐渐开始创作诗歌。一首《秋蝶》,婉约流丽,将少女的情感寄托于诗行;而《对窗前秋竹有感》则展现了她不同的风格,笔墨洒脱且有力量。老师与同学们皆为她的才华所折服。
然而,命运却再度无情。1941年,年仅17岁的叶嘉莹失去了母亲,这一沉重打击让她快速成长,也让她更加沉浸于诗词的世界。在丧母的痛苦中,她写下了诸如“萱草香魂隔九泉,杜鹃啼血映朝烟”之类的诗句,充满了深沉的哀伤与思念。
尽管如此,叶嘉莹依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,大学期间她有幸成为国学大师顾随的弟子,开启了她的古典诗词研习之路。在顾随的指点下,她深刻领悟了唐宋诗词的精髓,创作了许多佳作,如“春风一曲杨柳腰,绿野千里草如茵”便是她诗才的写照。
然而,在她的学术道路上,命运依然让她遭遇了人生的不幸。24岁时,叶嘉莹被迫同意了家人安排的婚事,丈夫赵钟荪年长她十岁,且为人暴躁。婚后,赵钟荪对她冷暴力,拳脚相加,使她深陷婚姻的困境。她的内心依旧渴望诗词带来的安慰,但她的生活充斥着无尽的痛苦与压迫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叶嘉莹的学术成就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,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。尽管如此,赵钟荪的暴躁脾气与嫉妒心让叶嘉莹的生活依旧不堪重负。即使她学术事业蒸蒸日上,成为了世界名校的讲者,赵钟荪仍时常对她进行精神上的折磨。
直到1976年,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因车祸丧生,这一打击彻底击垮了她。她用诗词表达自己无尽的哀伤,创作了十首悼念女儿的诗篇,这些诗句充满了深切的痛苦与思念。
在经历了这段漫长的不幸婚姻后,叶嘉莹终于迎来了赵钟荪的去世,结束了这段长达60年的苦难岁月。她回首往事,已无悲伤,唯有诗词成为她灵魂的寄托。
此后,叶嘉莹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,她提出了“诗词境界说”,为诗词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。她以自身的学术积淀与爱国情怀,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诗词人才,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教育的中流砥柱。
晚年的叶嘉莹依然笔耕不辍,她不仅通过讲座和著作继续推动诗词文化的普及,还发起了“叶嘉莹诗词奖”,鼓励更多年轻人创作诗词。她一直认为诗词不仅仅属于学者,也属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。
她的诗与她的生平,交织成了一曲动人的篇章,叶嘉莹不仅仅是一位学术大师,更是一个坚韧不拔、充满爱国情怀和温暖人心的人物。她的贡献和精神,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学生,成为文化传承的灯塔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